回顾 | 第二分会场纪要(下)——文博考古场
写在前面
西安史学新潮论坛是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历史学本科生学术论坛,与西北大学《史林新苗》编辑部合办,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九届。来自国内诸多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的优秀学子的史学论文,经过层层筛选入选参会。入选文章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史、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献学等多个研究方向。论坛的规模还在因为报名者的增加而逐年扩大。
在第十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来临之际,《唐潮》编辑部将第九届五个分会场的会议纪要——整理推送,为第十届论坛预热。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新潮史学论坛后续资讯!
第二分会场纪要(下)
01
首先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薛铭博同学。薛同学的论文题目是《曾伯桼壶铭文柬释——结合传世文献曾伯桼壶青铜簠的考察》。他首先介绍了曾侯乙墓的考古发掘情况,并说明曾侯乙墓的发现如何震撼整个中国先秦史学界。而2016年苏家垄考古于M79发现了曾伯桼壶。
虽然曾伯桼簠铭文内容与曾伯桼壶差不多,但是两者还是有差异,因而需要对读两个器物。这些铭文反映了曾国对淮夷的战争、关系,并且强调了曾伯桼作为地方贵族的重要地位,说明当时曾国中心地区力量比较强势。
02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李仪琛同学的论文题目是《虢国铜器铭文所见政治联姻》。李仪琛同学首先说明,政治联姻是两周时期分封制度下诸侯国特有的外交现象。因而虢国外交是其政治外交的反映。但是她在虢国文物解读中发现了两个疑点:第一,醜姜器属于M2013,但M2013规格极低,因而不像是君主配偶,应为地位较低的侍女或侍妾;第二,梁姬罐出于高等级墓葬,但是铜器及文献记载中缺不存在梁姬记载。因而李同学认为,墓主人可能也并非作器人,可能梁姬是梁地的女性封君,或者是作器者与梁姬关系密切。最后,李同学认为,这些虢国铜器铭文说明虢国联姻范围小,偏向保守,不像有扩张野心,这与其国力有限有关系。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薛铭博同学评议:优点很多,材料详实。但有一些小错误,诸如前后矛盾以及一些细节错误。同时也要对文中有关概念进行充分说明。
杨瑾老师评议:这篇文章总体而言论述非常清晰,但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并非所有联姻都是政治联姻;其次,姜姓之国也并非就是齐国。这两个问题对本文论述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甚至使其有“先入为主”之嫌。
03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张若扬同学的论文题目是《“田真行孝”图像研究——以图证史的家庭经济史视角》。张若扬同学首先介绍,田真为汉成帝时期孝子,他维持了大家庭的伦理,避免了分家中不讲伦理的问题,反映了儒家的孝道理念。并且,她回顾了田真形象的大致发展过程:田真在唐代与佛教相结合,且在明清时期小说戏剧有所提及。接着,她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在宋金时期的墓葬中,田真行孝图包含六人在树下的图像,即田真三兄弟与三兄弟的妻子在树下争论之景。中国古代平均析产现象很普遍,但儒家文化也有强调礼让的风气。六人树下图是大家庭之间的矛盾的反映,宋金时期的人用意可能是想以此告诫家庭成员不要听妇人之言。而元以后该图出现频率少的原因可能与分家越来越频繁有关。作者认为,这与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有关。
杨瑾老师评议:材料梳理在本文论述中占多数,可见本文论述较为严谨踏实。但要注意,家庭形态演变问题属于新社会史研究,而不是经济史研究。除此之外,要规范名称称呼,对材料进行更简洁地归纳。
04
来自南开大学的刘云起同学的论文《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汉代陶猪圈初步研究》是以苏鲁豫皖范围为研究对象。刘云起同学介绍,陶猪圈乃模型冥器的一种,包括厕和圈,也分为有猪无猪等种类。由于类型学研究样本数量有限,因而也要综合文献记载进行研究。同时,要综合运用类型学与二重证据法的办法。刘同学发现,陶猪圈的演变规律是厕屋由在地面而升高,屋顶由两坡顶到四坡顶。从社会生活方面来解释,则可从砌造技术变化以及猪的养殖技术(喂食槽与圈棚等)变化进行考虑。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张若扬同学在评议时指出刘同学类型学的功底扎实,选题有新意。但文中也有一些小问题:能用陶猪圈代表普通民众的生活吗?能陪葬陶猪圈的人也是有经济实力的,因而不能简单把该论文结论运用在所有民众身上。
朱君孝老师评议:本文格式、体例以及资料引用都很好,内容翔实,功底扎实。但要有多方面利用资料的能力,且要把选题原因说清楚,地域考察要细化,要把地方文化问题考察清楚以及对前人研究的问题考察清楚。如果做到这些,那么这篇文章就可以说非常完善。
05
来自南开大学的崔焱同学在他的论文《<弓鱼>氏墓地出土铜笄的考古学观察》中介绍<弓鱼>氏乃周附近小邦,从出土文物看,其与周王室有着密切关系。在行文中,崔同学以是否出土兵器为性别判定证据。由于从成康时期到穆王时期铜笄出土从男性墓葬到女性墓葬转移,伴出器物逐渐以玉器为主,出土位置逐渐靠近身体,可以说明这是昭王时期礼制改革的表现。<弓鱼>氏礼制从西南地区器物特征明显到逐渐周化,可能是周王室对其逐渐重视、拉拢与控制的表现。
来自西北大学的王婧怡同学评议认为本文内容考证非常扎实,主题有新意。但是铜笄是否为冥器?这一点在文中存在矛盾之处。同时注意要在论文行文中标出铭文集成编号。
朱君孝老师评议:很好的文章。但是类型学分析缺乏时间性(崔焱同学回应:<弓鱼>氏出现时间很短,因而时间类型难以归纳)。同时,要从社会结构、形态分析当时情况,类型学要有综合学科融合研究意识。
06
来自西北大学的王婧怡同学在她的论文《两汉时期陶多枝灯中的丧葬观》中介绍,两汉时期陶多枝灯制造形制非常成熟。该器具的制造反映了汉代的丧葬观。多枝灯的资料来源于70件,功能以陪葬为主。王婧怡同学对多枝灯进行类型学分析,对灯体、底部、中部及顶部进行分析,得出两汉时期人的宗教观念的结论。同时,王同学还研究了西南地区特有的西王母灯,反映了西王母信仰在当地的重要地位。最后,王同学提及该器具的使用者主要是有经济地位的人。
来自南开大学的崔焱同学评议认为这篇论文写得非常好,材料新颖,选题贴切,属于两汉时期的代表器具。但在文章中,主题进入比较慢,一些地方存在小问题。此外,注意少用神话记载,多用技术考古的结论。
朱君孝老师评议:这篇文章选题非常新颖。但是缺少了学术史回顾,且进入选题时类似名词解释,而不像论文。整篇文章应突出重点,而不应该同时用三个概念。内容上构架需要调整,对地区出土器物划分标准要一致。对于社会阶层对多枝灯的使用可以舍弃,否则与题目有分歧。要紧扣“丧葬”进行论述。
往期推荐
回顾 | 第二分会场纪要(上)——中国古代史场(二)
唐潮文萃 | 苏小华: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几点教训
图文来源/《唐潮》杂志编辑部
责任编辑/宋心怡
审核/张钰琪